一审一校(实践团队负责人):杨子越股票配资专家门户
二审二校(学院通讯站负责人):陈慧敏
8月25日,为深入学习现代水利文化,感悟水利事业在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致知・青春赋能” 社会实践团队专程前往泗阳县水利局,开展为期三天的参观学习与交流研讨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近距离感受现代水利技术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凝聚力量,为后续实践成果转化与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图为团队旁听水利局会议 杨子越供图
实地探访:解锁现代水利 “硬核实力”
当天上午 9 时许,“博物致知・青春赋能” 团队成员怀着饱满的热情抵达泗阳县水利局。在水利局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与引导下,团队首先走进水利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水位数据、清晰呈现的流域地图、动态更新的水质监测曲线,瞬间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这里是我们泗阳县水利运行的‘大脑中枢’,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我们能实时掌握全县河流、水库、灌区的运行情况,精准开展水资源调度、防汛抗旱指挥等工作。” 水利局工程管理科科长张磊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道。他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了调度中心如何在汛期通过数据分析预判险情、及时下达泄洪指令,以及在枯水期如何科学调配水资源,保障农业灌溉与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团队成员认真聆听,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关键信息,还就 “数据采集的频率与准确性”“极端天气下的应急调度方案” 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展开剩余65%图为团队参观学习泗阳县水利局泵站 杨子越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泗阳县城区防洪排涝工程现场参观。站在加固后的河堤上,看着清澈的河水平稳流淌,岸边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与现代化的排水设施相得益彰,成员们纷纷感叹水利工程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前每到雨季,这里经常出现积水,影响居民出行。通过防洪排涝工程改造,我们不仅加固了河堤,还优化了排水管网,新增了生态缓冲带,现在既能有效抵御洪水,又能改善水环境。” 现场负责人王工程师指着工程设施介绍道。团队成员一边观察工程细节,一边拍摄照片、视频素材,为后续制作实践成果积累资料。部分成员还主动向工程师请教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点与创新点,深入了解现代水利工程在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座谈交流:碰撞古今水利智慧火花
在交流互动环节,团队成员结合上午的参观见闻与前期在南京博物院了解的古代水利文化,纷纷分享自己的感悟。“上午看到的水利调度指挥中心让我大开眼界,现代科技让水利管理变得如此精准高效,这与古代水利工程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智慧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水利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团队成员李同学说道。团队队长王同学则围绕 “古今水利文化融合传播” 提出疑问,得到了水利局工作人员的细致解答。双方还就 “如何加强青少年水利知识普及”“水利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成果与规划:以青春力量助力水利发展
此次泗阳县水利局参观学习活动,让 “博物致知・青春赋能” 团队收获颇丰。在实践成果方面,团队不仅收集了大量关于现代水利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手资料,包括文字介绍、数据报表、现场照片与视频,还与泗阳县水利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联系,为后续获取更详细的调研数据、开展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同时,团队成员通过与水利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厘清了古今水利发展的脉络,对水利事业在保障民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撰写实践报告积累了丰富素材。
在个人成长层面,团队成员普遍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走出校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提升了观察分析、沟通交流的能力,更激发了对水利事业的关注与热爱。“以前觉得水利离我们很遥远,这次实地参观后才发现,水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未来我希望能多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学习更多水利知识,为家乡的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成员张同学感慨道。
图为团队合影 杨子越供图
对于后续规划,“博物致知・青春赋能” 团队已有明确方向。首先股票配资专家门户,团队将尽快整理此次参观学习的资料,结合前期在南京博物院的调研内容,完成实践报告的撰写,深入分析古今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并传递水利对民生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对接社区、中小学,开展水利知识普及活动,激发更多人关注水利事业、参与水资源保护,以青春力量助力水利文化传播与水利事业发展。(通讯员:熊子毓)
发布于:吉林省天天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