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肖锦
对照着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推送的活跃经营主体清单,浙商银行(601916)温州新城支行客户经理朱勇敏拨通了浙江瑞得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挺的电话。敲定见面时间后,朱勇敏立刻前往公司厂房,对经营流水、订单、纳税记录等核心经营信息展开核查,与张挺深入交流订单细节、产品定价及质量管控等情况。
从业20余年,朱勇敏拜访过的陌生小微企业客户成千上万。不过在2024年10月之后,同样是拜访陌生客户,朱勇敏感觉到了明显变化:“之前多是拜访企业财务部门,现在都是直接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我们对企业更了解了,企业主对我们也更信任了。”
这一改变的源头是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落地。通过在地方特别是区县层面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在企业端,全面了解辖内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在银行端,疏通信息传递和资金传导的堵点和卡点,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信息共享桥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为解决一直以来横亘在银行放贷难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症结——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把脉资金供需矛盾
回忆起创业20多年的道路,“不容易”三个字一直挂在张挺嘴边。从20年前手工作业的小厂到如今年产值超千万的“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新设备、拓展市场,每一次“量”与“质”的飞跃,企业都得迈过层层“资金坎”。
“我们小企业要是接到大订单,采购高精度检测设备扩产能是必须的。这么大体量的设备,自己的钱肯定不够。厂房是租的,又缺乏土地、房产等抵押物,很多银行不会给授信。”聊起当初扩产能窘境,张挺连连摆手。
缺乏抵押物、担保不足是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而财务数据不系统、不清晰,又是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难点所在。在温州市平阳县,浙江傲隆管道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加石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公司成立还不到一年,即便我们已经拿到了中交、中铁两家客户共7000万元的大单,但我们没有系统的财务数据,银行就没办法做尽调,没办法判断还款能力。”
银行额度、期限、价格不灵活,也是小微企业融资时常面临的问题。浙江豪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永森告诉记者,哪怕公司专利证书很多,但因为轻资产的特点,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往往面临额度低、利率高等问题。
抵押不足、财务数据不清、贷款产品不灵活等问题阻碍了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的脚步。但在银行端,这些问题又是风险防控和成本核算的必要举措。
“根据准入惯例和风控要求,没有抵押物、没有财务报表、没有担保等的小微企业是很难进入银行信贷视野的。”银行机构普遍反映。
“对资质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大家抢着上,资质比较一般的企业就有些冷清了。为了拿下好客户,卷价格、卷利率也在所难免。”一位银行客户经理这样描述此前跑业务的情况。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基于双方的信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在筛选企业时容易陷入“扎堆优质客户”的困境,而那些有潜力但暂时信息不充分的小微企业则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加剧了银企对接的失衡。
开放数据打破壁垒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政府开放的数据成为企业增信的支撑,也成为银行精准触达的“指南针(300803)”。
浙江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家机制确定的参与部门以外,当地还纳入宣传部、金融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大数据局等多个部门,在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面形成合力,组织各地市依托市场监管部门在册数据、统计普查数据,预先剔除僵尸企业、空壳企业、不诚信企业等,形成全省300余万户的全量走访目标企业清单。
在浙江省台州市,下午3时,浙江海龙卫浴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操作着机器挥汗如雨,一批要发往海外的卫浴产品正在组装。但几个月前,这里的生产线还因订单骤然波动而冷清。
“前段时间的关税摩擦,对我们影响确实很大。”企业负责人唐启站在车间角落,眉头依然没完全舒展,“我们需要稳定的资金去扩大生产、升级技术、应对出口订单波动。”
“这家企业属于典型的‘三无’类型——无抵押物(厂房为租赁)、无担保资源、无明确信用记录。传统授信模式下,银行对其信贷准入存在一定难度。”路桥农商行党委书记林佳表示,“我们从物流、资金流和用能数据入手,结合税务部门提供的纳税评级,对企业的运行情况和信用进行评估。”
得益于当地对“银税互动+金融网格”模式的探索,路桥农商银行依据纳税缴费信用A级等“硬指标”,勾勒出一家“纳税合规、经营稳定、发展潜力良好”的优质小微企业画像,这成为银行快速决策给予500万元授信资金的有力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台州市路桥区税务局副局长陈君方表示:“我们持续把企业纳税信用与金融服务相结合,通过‘银税互动’为守信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充分发挥纳税信用的资产属性价值。”
除了加深原有合作,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政府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的协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浙江,针对环保处罚、欠税、未执行案件等信息更新滞后影响融资获得性等问题,浙江金融监管局推动各地专班协调税务、环保、公安等部门,通过出具“无欠税证明”、现场确认环保处罚合规整改等形式,消除企业不实或过期外部负面信息;在福建,寿宁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创新“逢三进格”工作机制,在每周三由108个职能部门、1528名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常态化进网入格,提高走访效率。
走访服务精准到位
“传统的银行小微客户营销具有广撒网特征,企业是否首贷需待深度对接后才能确认。”温州银行平阳支行行长陈隆告诉记者,过去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时常常摸不清、找不到企业负责人,与财务沟通事倍功半。但协调工作机制实行后,走访事半功倍——“政府给到的清单非常精准,基本上就是实控人的电话号码”。
“机制推动客户经理从过去的被动等待向主动走访转变。有了实际贷款成果,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陈隆笑着说。
为提升走访的精准性,福建省晋江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还与街道深度“绑定”。当地组建了“网格员+银行信贷员”的走访小分队,对园区内小微企业开展“网格化走访对接、地毯式融资摸排”;组建“1+14+N”网格宣传队伍,串联1个网格工作小组,14个片(园)区112名网格员,形成“政策解读+需求摸排+融资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我们开发区的企业都认识网格员,通过他们带着银行人员上门,沟通起来更顺畅。”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第四网格负责人朱伟民介绍,“这个机制,我们以网格为单位,大规模、系统化地推进政策上门、服务上门。以前企业担心经营情况不好贷不了款,现在政策更灵活,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机会更多了。”
“我在银行干了20多年,第一次看到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这么大力度地联合推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民生银行泉州分行行长屠其俊表示,这项机制最重要的是打破银行、企业、政府监管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融资精准对接,压实各方责任,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
上行下效压实责任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核心是区县一级的专班,区县落实好工作与否,是决定机制效力高低的关键。
“我们不定时召开工作机制交流会,联合市发展改革委赴霞浦、古田、福鼎等县域开展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调研辅导,强化县域专班对工作认识。比如协同蕉城区发改局赴蕉城区蕉南、蕉北等6个乡镇开展工作调研辅导,严格传达工作要求,确保基层干部信息畅通。”宁德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州金融监管分局副局长王奇锋则表示:“我们会定期统计相关数据,通过平台统计后定期通报下去。此外,市级专班定期判断、汇总区县情况,根据收集的信息整理机制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解决。”
“今年是县域支局完整履职的第一年,从总局到省局、分局,对支局的履职提出了工作要求,其中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重要内容,要确保县域按照部署重点推进。”王奇锋补充道。
在尽职免责方面,记者了解到,地方监管部门指导银行机构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增强基层首贷户拓展内生动力,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
例如,浙商银行自2024年初开始全面推广“浙银善标”体系,关注客户在国家战略执行、自然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贡献,并创新推出“小微善数信用贷”,在信用评级、抵押率上限调整、名单制准入等授信风控策略上予以倾斜,引导金融资源向“善”的领域、“善”的客户倾斜。与此同时,对于基层员工,浙商银行细化完善了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和流程,鼓励员工大胆创新、积极作为,确保“浙银善标”体系能够推广落实,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落地生效。
同时,为了避免无序竞争,永嘉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班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给银行分配企业名单时,专班一般会以企业目前贷款所在银行、开户行为依据,以其所在银行为主办行,推动银企对接。对于无贷且系统中查不到存量融资、但需要开发和服务的企业,则按照就近匹配的原则跟进。
“我们对已有3家及以上授信银行的小微企业不作为走访重点,避免重复对接、多头授信。同时公布辖内各区县企业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联系方式,支持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上门咨询、登记信息。”王奇锋说股票配资专家门户,“我们未来要把机制做得更精细化,实现银企供需对接精准、高效。”
天天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